读用数据说服:如何设计、呈现和捍卫你的数据05高效幻灯片


1. 高效幻灯片

1.1. 在商业领域,受众看到的数据图大部分被整合在幻灯片中

1.2. 确定每张幻灯片要表达的要点

1.3. 每张幻灯片都要有一个要点

  • 1.3.1. 幻灯片要点指的是,你向这些受众展示这些数据的原因

  • 1.3.2. 每张幻灯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要点,以便帮助受众减轻认知负荷

  • 1.3.2.1. 因为人类只能看见突出的事物,而同一时间又只能有一个最突出的事物,所以受众一次只能吸收一个新要点

  • 1.3.3. 每张幻灯片仅限一个要点,能够将概念拆分成最容易消化的部件,减轻认知负荷,也让受众能更好地理解和认可你的结论

1.4. 要点即提要

  • 1.4.1. 减轻受众认知负荷,你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把幻灯片的要点写在幻灯片上

  • 1.4.2. 所谓要点,就是受众需要从数据中获得的最重要信息

  • 1.4.3. 要点应该放在幻灯片最重要的位置上:用最大字号放在页面顶端

  • 1.4.4. 当幻灯片顶端的文字解释了幻灯片要点时,我们就称之为提要

  • 1.4.5. 要写提要,你就必须说明每一幅数据图、每一张幻灯片如何服务于受众的需求,从而澄清你的思维

  • 1.4.6. 要写提要,你会聚焦于受众需要明白的要点,创建的数据图表也必须阐明你的要点

  • 1.4.7. 好提要

  • 1.4.7.1. 解释图示数据的要点

  • 1.4.7.2. 得到图示数据的支持

  • 1.4.7.3. 足够短,能以大号字体放在页面顶端

  • 1.4.8. 数据呈现形式应当减轻受众的认知负荷,这是一条最佳实践

  • 1.4.8.1. 与其为变而变,遵守所在机构的既定规范更能够减轻认知负荷

1.5. 提要不等于标题

  • 1.5.1. 幻灯片顶部有文字,并不一定就代表有提要

  • 1.5.2. 标题指明了讨论的话题,不成句

  • 1.5.2.1. 标题在数据图中有固定位置,应该置于数据图上方,说明图的编码内容

  • 1.5.3. 提要则要说明数据对受众有何意义,而且几乎总是包含动词

  • 1.5.3.1. 提要的作用是说明向受众展示数据的用意,应该放在幻灯片的顶端

  • 1.5.4. 浪费受众时间比解释数据更侮辱人

  • 1.5.4.1. 你决定了图中呈现什么数据,用什么方式呈现,这个过程就要求你做出关于数据意义的选择

  • 1.5.4.2. 清晰的提要会促进受众的思考,他们会感谢你的,哪怕他们不认同你的推论

  • 1.5.4.3. 好的提要将认知负荷从受众转移到沟通者身上,这是在尊重受众

  • 1.5.4.4. 如果你不习惯读写提要,那可能会觉得是很大的认知负荷

1.6. 用提要让数据图更清晰

  • 1.6.1. 提要能让数据图更聚焦,解释力更强

1.7. 用提要聚焦要点

  • 1.7.1. 加入提要有助于作者发现和删除多余墨水

1.8. 用提要明确比较对象

  • 1.8.1. 确定要点有助于作者确定正确的比较对象

1.9. 每张幻灯片只表达一个观点,那每张幻灯片就只能放一幅数据图

1.10. 幻灯片呈现的数据应当为提要提供充分且必要的支持

  • 1.10.1. 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提要超出了数据

  • 1.10.2. 提要超出幻灯片数据范围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往往奏效

1.11. 要求受众心算,提要与幻灯片用语不一致,这是两个增加受众认知负荷的常见误区

1.12. 好的提要是高效幻灯片的基础

1.13. 方法不是产出

  • 1.13.1. 建立明托金字塔的过程本质上是让你和你的受众聚焦于你的发现,而不是产生发现的方法论

1.14. 你要在什么时候讲述方法,讲到什么程度,这要看受众的要求

  • 1.14.1.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得出结果的方法都必须严谨,但介绍方法应以取信于受众为限,以便留出讨论结果的时

  • 1.14.2. 商界受众

  • 1.14.2.1. 往往会更关注结果,而非过程

  • 1.14.2.2. 对这种受众,要先讲结果,然后等到深入分析细节时再讲解方法

2. 自足检验

2.1. 自足检验的基础是提要规则

2.2. 提要必定会通过第一条自足检验,因为提要就是向受众解释幻灯片的要点

2.3. 如果你的提要不满足自足检验,那就是幻灯片有偏差,而不是提要没写好

2.4. 如果聚焦于其他更能证明因果性的数据,幻灯片的质量会更高

3. 眨眼检验

3.1. 检验解释性数据可视化是否有力的方法是眨眼检验(又名“看一眼检验”​)

3.2. 通过的标准是,听众随便看一眼,或者一眨眼的时间都不到,就明白了幻灯片主要是比较什么

3.3. 相比于幻灯片通过眨眼检验有什么好处,不通过的坏处要更明显一些

3.4. 如果幻灯片没有通过眨眼检验,兴趣不大的受众会得出错误结论,兴趣浓厚的受众则会质疑信息提供者

3.5. 如果不相信你的幻灯片的受众在细看之后,还会得出与乍看时相同的信息,那他们可能就会怀疑你的底层分析是否经得起推敲

3.6. 视觉上要突出比较对象

4. 建立数据结构

4.1. 清晰沟通建立在清晰逻辑的基础上

4.2. 开头就要想着结尾

  • 4.2.1. 要想制作出高效的解释性数据图,你就必须摆脱知识的诅咒,从受众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路

  • 4.2.2. 需要经历一次同样巨大的思维模式转换

  • 4.2.3. 一切高效沟通的基础都在于结构

  • 4.2.3.1. 尽早花时间思考最终沟通时要采取的结构,你的分析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受众接受,浪费的精力也会更少

4.3. 完备结构是高效沟通的基础

4.4. 讲故事,说明你为什么要展开分析,怎么得出正确的主旨

4.5. 尽可能采用自上而下法,从主旨开始建构大纲

4.6. 受众需求决定了说服他们的充分必要证据

4.7. 聚焦于说服受众的分析,而非最容易收集的数据

4.8. 在分析完成之前,慎用故事解释得出的结论

5. 用扎实的推理支持论点

5.1. 在某个层面上,所有数据沟通都是说服性沟通,都是为了让受众相信给出的数据是成立的,分析是严格的,发现是值得信服的

5.2. 沟通的根基是扎实的逻辑推理,有力、必要且充分的证据支持,以及一双能发现自欺欺人危害的慧眼

5.3. 逻辑推理

  • 5.3.1. 所有逻辑推理都可以分成两种形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5.3.2. 两者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明托金字塔中,但每组论点内部只能使用一种推理方法

  • 5.3.3. 在商业环境中,说服大部分是靠归纳推理

  • 5.3.4. 归纳推理利用具体证据,表明某个宏观结论可能为真

  • 5.3.4.1. 得到强证据支持的归纳推理结论是有力的,这种证据是受众认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

  • 5.3.4.2. 先前经验、分析结果、市场调研、公认看法和有力例证都可以充当证据,具体取决于场合和受众

  • 5.3.4.3. 为了用归纳推理说服受众,你必须给出证据,让他们相信这些证据是支持你的所有论点的充分必要条件

>  5.3.4.3.1. 证据越强,支持力度就越强
  • 5.3.4.4. 商界主要运用归纳推理—基于证据
>  5.3.4.4.1. 要想让证据有说服力,就必须让受众相信证据是结论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经得起他们的推敲
  • 5.3.5. 演绎推理的出发点不是可观察证据,而是关于真假的宏观命题—叫作前提—然后用逻辑证明某个结论必然为真

  • 5.3.5.1. 完备的演绎推理依赖普遍成立的真命题,而现实世界体系中不会产生这种命题

5.4. 充分必要证据

  • 5.4.1. 充分必要证据的标准是由受众来定

  • 5.4.2. 为了得出有效的论证,你必须明白受众期望的证据标准

  • 5.4.3. 有力证据

  • 5.4.3.1. 证据越有力,结论就越有力

>  5.4.3.1.1. 过往证据永远不能证明未来

>  5.4.3.1.2. 只要一条否定证据就能推翻你的论证
  • 5.4.3.2. 无论证据多么有力,你都不能逼迫受众接受一个结论,哪怕他们相信你给出的全部证据

  • 5.4.3.3. 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任何关于未来事件的结论是对是错

  • 5.4.3.4. 对于没有人能说得准的话题,不要把话说死

>  5.4.3.4.1. 如果有人这样做,那你应该警惕
  • 5.4.4. 辨别有力的充分必要证据,就是一个选择重视哪些数据,抛弃哪些数据的过程

  • 5.4.4.1. 不要自欺欺人

  • 5.4.4.2. 对受众以诚相待

5.5. 证真偏误的陷阱

  • 5.5.1. 证真偏误指的是,我们倾向于轻视那些挑战既有信念的证据,偏爱支持既有信念的证据

  • 5.5.2. 整理思维的过程恰恰足以触发证真偏误的微妙作用

  • 5.5.3. 你渴望正视自己的结论,这会有意无意地改变你对数据的分析和呈现

  • 5.5.4. 应该考虑科学家用来对抗证真偏误的工具

  • 5.5.4.1. 第一种是对你的所有发现做统计显著性检验,哪怕你不向受众展示检验结果

  • 5.5.4.2. 另一种是预注册

>  5.5.4.2.1. 在开展分析之前,你就把要检验的假设和分析方法分享出去

>  5.5.4.2.2. 这样的话,你就不太容易在分析完成后再转换视角了
  • 5.5.5. 虽然意识到证真偏误有助于识别,但建立一套限制其影响的流程要可靠有效得多

6. 故事的诱惑

6.1. 对沟通数据的人来说,讲故事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6.2. 讲一个有情境、有困境、有解决的故事,是将分析聚焦于主旨的一种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