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有仁近来心情不错。
家住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大坝镇文二村的他,种植了1.5亩地人参果大棚。眼下,大棚内正累累垂枝,甜味欲露还藏。
“你看,这些挂果颜色发了黄,有了明显的纹路后,就快熟了。”姜有仁说着拿起枝头的一个挂果解释道,当挂果的青白底色漫上乳晕,紫纹晕染如水中绸缎时,人参果就有了成熟的口感。而这1.5亩地的人参果,可以为他带来9万元左右的年收入,6万元左右的纯收入。
日常如何管理大棚里的数百棵人参果树?姜有仁有自己的窍门——他安装了中国移动智慧监控系统的摄像头,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作物长势和棚外环境。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智慧监控系统还会发出预警,及时通知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姜有仁的人参果大棚,吸引了当地博主前来助农直播。受访者供图
姜有仁记着,5G网络的预警监控在去年冬天帮了他的大忙。当时,他无意间错按了大棚卷帘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遥控器,卷帘自动升起。正是通过监控预警,他及时收到讯息,将卷帘机降下来,避免了果木受冻的损失。
不仅姜有仁的这爿果棚,地跨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的民勤县,人参果种植面积已超3.12万亩,年产量达16.39万吨,产值达9.8亿元,并在科技赋能下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金果”。
民勤移动大坝镇网格长聂菊萍说,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风扬沙天气成为这里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之一。正因此,过去姜有仁等种植户需要专人经常查看大棚和人参果的情况,现在安装了宽带网络、智慧摄像头系统,减轻了巡视工作量,为戈壁滩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这其中,通过数智兴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通乡村信息大动脉,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共享智慧生活新成果,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数智兴农赋能乡村之际,民勤县苏武镇西茨村的种植大户魏志明,也因此被乡亲们称作“新农人”。
“我承包了600多亩地,主要种玉米和葵花籽。民勤临近沙漠,气候干旱,灌溉成为种植的头等大事。”魏志明一边望着正在盛开的向日葵,一边掏出自己的手机说道:“现在有了智能灌溉系统,只要有网络覆盖,我就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农作物的旱情,可以定时、定量精准操作灌溉。”
魏志明所说的智能灌溉系统位于不远处的民勤县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智能化管理中心。在管理中心的云平台智慧大屏上,实时采集的气象、墒情、虫情、苗情等数据和图形化分析展示的农情动态,提示着当地农民系统精准地调控水源、泵站、机井及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按需供水、精准施肥。
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绍说,智能灌溉系统利用中国移动的物联网、大数据及5G通讯技术,结合田间气象、土壤墒情与作物用水需求,通过智能AI分析,测算最佳灌水量,并提供最优灌溉决策。农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即可实现智能灌溉、精准灌溉和高效灌溉。
以玉米为例,段振佼给算了一笔账。在原有高标准农田基础上,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了精准到地块的用水管理,亩均节水10%—15%,同时可以帮助一个种植户管理1000亩地,亩产效益显著提升。
在乡村建设上,民勤农村地区安装了5万多块物联网智能水表。大滩镇北东村村民杨得兵记得,安装智能水表后,不再是过去“户均固定金额+政府定期供水”的模式,而是通过手机APP缴纳水费,继而按需使用自来水。“现在按2.45元/立方米计费,年用水费大概300元。”杨得兵说,对民勤而言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让水的价值在每一个农户家里充分发挥。
从农业种植的“好帮手”到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再到便民服务的“零距离”,数智技术在农户间的可感可及可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乡村生产组织与生活方式,让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涌动在阡陌间、田垄里,更润泽在农人对于未来生活殷殷期望的心中。
(责编:孙红丽、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