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乔治·奥威尔
1.1. 《1984》在1949年出版时,全世界的计算机数量比现在一家繁忙的星巴克店里能找到的计算机还要少,就连电视网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
1.1.1. “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之类的口号
-
1.1.2. 国家的全能是通过一个由公共和私人安装的“电幕”组成的庞大网络实现的
-
1.1.3. “思想警察”的机构监管,他们不断搜寻对“老大哥”或政府不忠的迹象,以及几乎所有人类情感、内心生活或偏离常规的表现
1.2. 对电子视听网络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预见,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何《1984》每隔几年仍会登上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单
2. 20世纪60年代初
2.1. 随着被称为大型计算机的庞大机器的日益普及,末日降临的论调愈演愈烈
2.2. 1963年,美国计算机行业已生产了约15500台计算机
2.3. 即使在那个时代,计算机所取得的广泛成就已显而易见
-
2.3.1. 各类机构都在利用大型计算机收集更多数据、更清晰地了解自身运营情况,并根据这些更全面的认识采取行动
-
2.3.2. 巨大的存储机器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公共卫生数据,从而揭示经济因素、医疗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和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之间的复杂关系
2.4. 随着大型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晶体管和印刷电路设计的技术突破使制造商能够制造出更小、更强大的电子设备
3. 如今
3.1. 硬盘驱动器取代了20世纪中叶大型计算机所用的缓慢且容量有限的磁带
3.2. 有了分时系统、小型计算机、局域网、个人计算机、摄像机、互联网、社交媒体、云计算、移动电话和健身追踪器
3.3. 出现了运动传感器、面部识别系统、指纹扫描仪、眼球读取器、智能恒温器、睡眠监测仪、植入式RFID以及数据经纪人
3.4. 在这些数字档案中,你的个人资料可能包含数千条数据,涵盖你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财务状况、性偏好、政治倾向,甚至包括对你未来行为的预测数据
- 3.4.1. 所有这些都是在你不知情或未经你同意的情况下汇编的
4. 关注你
4.1. 文化规范也在发生变化
4.2.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普及,我们最终迎来了比之前更加自由的世界
- 4.2.1. 将个体能动性和自主权扩展到传统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括女性、有色人种和性少数群体
4.3. 20世纪后期是由遥控器、有线电视、录像机、索尼随身听和手持摄像机塑造的
4.4. 每一种新设备的出现都削弱了大众媒体时代的同质化,并迎来一个更加个性化、可配置和可自我实现的未来
4.5.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种象征着监控主义极权、令人畏惧的大型计算机,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一种可能让帕卡德觉得充满矛盾的新型机器—个人计算机取代
4.6. 个人计算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赋予了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新的能力和新的能动性
4.7. 聚合和分析大量消费者数据的新能力使制造商、营销人员和内容创作者能够细分市场,针对更精细的人口统计,服务于特定的亚文化、生活方式和兴趣,这在计算机出现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 4.7.1. 在众多领域,个性化和定制化开始取代20世纪工业化时代标准化的一刀切做法
4.8. “老大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大企业”,与其说是在监控你,不如说是让你感到被关注
- 4.8.1. 商业机构凭借对人们购买、消费信息和生活方式的更深入的了解,更有效地为人们服务
4.9. 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权利”
- 4.9.1. 作为社会的一员,尤其是作为网络社会的一员,过分依赖这一权利来安排你的生活,并不总是最佳选择
4.10. 过去60年来的历史一再表明,信息的广泛共享、收集、分析和多样化应用,可以极大地赋能和提升个体
-
4.10.1. 它不是成为“塑料磁带的束缚”,而是帮助我们攀登更高境界,实现更高层次的意义和满足感的“攀登绳索”
-
4.10.2. 并不意味着隐私没有价值
-
4.10.2.1. 在过去300多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开始与陌生人比邻而居,我们越来越认为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
4.10.2.2. 它给了我们在公共生活的压力和限制性规范之外的空间,让我们进行坦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发现和定义真实的自我
-
4.10.2.3. 它给了我们在公共生活的压力和限制性规范之外的空间,让我们进行坦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发现和定义真实的自我
4.11. 隐私并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唯一途径
-
4.11.1. 在网络世界中,强大的公共身份也能创造自主性和能动性
-
4.11.2. 即使我们有时会通过使用假名、虚拟专用网络和加密来寻求躲避数字生活中不断的信息泄露,我们仍然渴望公共身份所带来的认可、接纳和个人主权
4.12. 公共身份等同于可发现性、可信度、影响力、权力、能动性
- 4.12.1. 它是一种社会资本,有时也是金融资本,可以帮助你在世界上更有效地行动
5. 引入信任
5.1.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通常不会更广泛地分享自己的详细职业信息,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缺乏可行的渠道
5.2. 在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时,匿名曾被视为其一大优势
5.3.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为自己创建并宣传自己的职业身份
5.4. 领英
-
5.4.1. 当领英推出时,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正开始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合,匿名或假名仍然是互联网上公共互动的主流模式,而且人们对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活细节尤其谨慎
-
5.4.2. 在早期,领英经常被简单地描述为一个“简历网站”或“招聘网站”
-
5.4.3. 领英的本质一直是利用网络来以新的方式分享和发现信息,通过身份来增加信任
-
5.4.3.1. 创建一个能被公开访问的个人资料网站,包含你的职位和职业抱负,现在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在21世纪初,这并不是常规的做法
-
5.4.4. 就领英而言,随着用户基数的增长以及人们的个人网络变得更大、连接更紧密,平台的可信度也在不断增强
-
5.4.5. 在一个基于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的新型分布式信任平台上,每个用户实际上都在为众多其他用户提供背书
-
5.4.6. 为了使这种新型信任平台发挥作用,必须说服人们分享比他们习惯在网上分享的更多信息,而且不仅仅是要求用户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创建个人资料
-
5.4.6.1. 至少要让自己在直接联系人之外的其他领英会员面前部分可见,以便促成新的联系
-
5.4.7. 如今,领英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会员,为自己创建一个包含详细职业抱负和成就的领英档案已是司空见惯的事
-
5.4.8. 通过分享个人信息,他们能够增强并扩大自己职业网络的效用和范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一系列好处
-
5.4.8.1. 发展职业身份的新机会
-
5.4.8.2. 获取行业情报的新来源
-
5.4.8.3. 获得以不同方式合作的潜在新伙伴
5.5. 从本质上讲,领英和许多其他成功的互联网平台所做的就是扩大信任
- 5.5.1. eBay、PayPal、爱彼迎(Airbnb)、优步(Uber)和来福车(Lyft)等平台,它们通过各种创新的信任机制,使一系列新型的互动、交易和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实现
5.6. 尽管互联网确实为欺诈和虚假信息创造了新的机会,但互联网更大的用处是它如何作为一台前所未有的信任机器而发挥作用
-
5.6.1. 1995年,我们用化名上网冲浪
-
5.6.2. 1999年,我们在eBay汽车频道上不见实物就购买二手车
-
5.6.3. 2012年,我们在城里玩乐一夜后,会钻进一辆随机的、格栅上带有粉色胡子标志的丰田卡罗拉,安全地乘车回家
5.7. 数据孤岛
- 5.7.1. 在不经意间实现了最大限度地保护隐私,但也未能利用真正的网络化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有价值的新功能
5.8. 解决更新问题只是这种信息共享和更开放的连接方式带来收益的开始
6. 集体价值
6.1. 更公开的生活方式创造了巨大的集体价值
6.2. 一旦那些以前孤立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所有平台上的参与者,包括个人和公司,都可以以更明智的方式运作
6.3. 如今更为公开的生活并非总是产生有益的结果
- 6.3.1. 社会的发展依赖信息的自由流动,至少和它依赖隐私一样重要
6.4. 社会分裂成了两派
-
6.4.1. 一方认为应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尽可能多地整合信息
-
6.4.2. 另一方则认为人类自由、自主乃至尊严依赖于隐秘性和尽可能地隐匿信息
6.5. 越多地拥抱AI,我们就越能有效地利用我们所产生的数据和信息,从而在几乎所有领域增强我们的能动性
6.6. 人类已经到了一个信息产出超过自身有效利用能力的阶段
-
6.6.1. 全球信息产量实际被使用的比例正在“趋近于零”
-
6.6.1.1. 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
-
6.6.2. “单词供应量”从1975年每天870万个增长到1980年每天1100万个
-
6.6.3. 那些年每天的“单词接收量”仅从4.5万个增加到4.8万个
-
6.6.4. 越来越多的广播电台、有线电视频道、目录零售商、光盘出版商、互联网新闻组、垃圾邮件发送者、流媒体视频平台、播客和短视频创作者每天提供数百万个单词
-
6.6.5. 我们愈加反应迟缓、容易分心,甚至可能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大脑就达到了“单词接收量”的极限
-
6.6.6. 即使你收听了某位名人的每一期播客或阅读了某位评论员的大部分推文,你基本上依然生活在个人“黑暗时代”,对全球知识几乎一无所知
6.7. 通过广泛分布智能,赋予人们作为其个人意志延伸的AI工具,我们可以将“大数据”转化为“大知识”,从而实现数据驱动的清晰度和增长的“新光明时代”
6.8. AI对于我们的未来,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