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聊聊,创业需要的避坑点,这也是给我在与朋友创业过程中的一些警示。
坑1:我有一个别人没有的idea
很多人创业时自信满满,觉得“我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点子”,但创业不是光有 idea 就行。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
天时:市场是否成熟?客户是否已具备认知?资本是否支持?
-
地利:资源是否能调动?你所在的城市/地区是否适合发展这个项目?
-
人和:是否有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技术或营销人才?是否能组建一个靠谱的团队?
你想的这个idea不是别人没做,而是可能已经验证不可行。
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关注产品的落地能力,而不是空谈蓝图。
坑2:“当老板”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光宗耀祖
很多人创业是因为不甘打工,想当老板,不想成为普通人,想跨越阶层,但忽略了老板的本质是“服务更多人”。
老板不是更轻松,而是责任更重。当老板要“为客户负责、为员工负责、为投资人负责”。所谓“光宗耀祖”,只是社交媒体上的滤镜,现实是 996+无限焦虑。
建议:
-
先把自己当成“最拼命的打工者”,把业务摸透,找到业务的关键方向,整合各项资源。
-
亲力亲为了解各个岗位运作,别一上来就当“甩手掌柜”。
-
少被网络上的霸总脑残电视剧影响,分分钟几百上千亿万生意轻易谈成,别被“签合同就成功”的幻想骗了:签合同不难(或许很难),更难的是履约和结果。
坑3:技术导向思维,脱离市场现实:
程序员出身的创业者最容易陷入“技术洁癖”,沉迷于技术方案,而忽略了用户和市场的需求。
你需要知道的是:
-
创业是 商业行为,而不是“炫技表演”。
-
技术只是手段,解决痛点、创造价值才是目的。
-
如果客户不买账,你写再优雅的代码都只是“自嗨”。
先想清楚“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是“用了多高深的技术”。
永远记住一句话:产品是卖给人,不是给程序看的。
坑4:误判行业红海与蓝海
很多人看到“别人做得好”就以为是蓝海,其实大部分早已是红海,甚至是血海。
-
做网站、小程序、电商系统等,市场早已饱和,成熟,甚至是达到了标准化。
-
没做详细的竞品分析,就轻易以为“这是个机会”。
建议:
-
不仅要看有没有竞争对手,还要看行业处于 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
真正的蓝海:有对手、对手不够强、用户需求大、技术门槛适中。
-
如果行业已经有成熟玩家,千万不要硬碰硬进入“价格战”。
坑5:严重低估了获客的难度与成本
许多创业者以为产品上线就有用户,自以为“只要产品好,客户自然来”。
需要知道的是:
-
获客永远是创业最难的一关。
-
获客成本可能高于产品利润,甚至要用免费策略拉用户。
-
用户给你钱,比让他们给陌生人转账还难。
建议:
-
早期关注如何低成本试错:朋友、社群、线下渠道。
-
明确你的客户是谁、他们在哪里、怎么触达。
-
一开始就建立用户增长模型,而不是闭门造车。
坑6:贸然进入不熟悉的行业领域
很多创业者受外部趋势诱惑,看到别人在哪个领域赚钱就跟风进入,结果“水太深”被淹死。
需要知道的点:
-
行业壁垒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资源、人脉、潜规则。
-
不了解上下游关系、监管规则,容易被割韭菜。
-
看起来简单的行业,背后可能是“拼渠道”、“拼政策”、“拼关系”。
建议:
-
除非你能请到行业老兵,或是行业技术引领者,否则不要轻易进入陌生领域。
-
不如先在你熟悉的领域里深耕、垂直切入细分市场。
坑7:法律意识淡薄,踩红线
为了快速获利,可能忽略了法律边界,甚至“钻空子”,结果出大问题。
常见法律风险:数据安全、隐私合规、广告宣传、股权纠纷、合同欺诈。
股权质押、对赌协议、融资陷阱等都是法律地雷。
建议:
-
找律师审合同,不要只看结果,不看条款。
-
不签你不理解的协议,不做你不合法的业务。
-
把“合法合规”作为企业底线,而不是选项。
坑8:不服输、无退路思维,把自己逼入绝境
创业时倾家荡产、孤注一掷,结果失败后“全盘皆输”。
创业是长期战,不是赌博。不要因为不甘心失败,而把全部家庭资产绑进项目。法律上公司破产≠个人破产,但家庭资产若没有隔离,后果严重。
建议:
-
做好“止损”机制,比如设置阶段目标、失败预案。
-
公司资产与家庭资产做“隔离墙”(如有限责任、家庭信托等)。
-
千万不要搞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创业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如果本文介绍对你有帮助,可以一键四连:点赞+评论+收藏+推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