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AI 盛行的时代不禁会有人发出疑问,读书对我们来说还有价值吗?本文作者进行了解答并对 2022 年读过的书籍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希望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末有留言有礼活动!
引言
知识不能代替人的认知,相反认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读书正是我们提升认知的过程。
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吗?
认知与知识的区别
认知是对事物方向性与原则性的理解,它是知识生长的土壤,哪怕随着时代变迁,知识落后过时了,通过认知我们也能够重新推导出知识。ChatGPT 虽然能够回答你的问题,但是要问什么问题呢?如何继续引导呢?怎么识别它回答正确性呢,答案是否已经过时了呢?这些都需要人靠着认知来判断,所以即使是 ChatGPT 也需要人来指引方向,它只能回答“知识”。
“第一性原理” 就是一个 “认知”,而火箭相关的技术原理则是 “知识”。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任何职业,只会将人类从低层次活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多的方向性工作。
知识越来越廉价,而认知越来越有价值
最终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加高屋建瓴的视角和观点。
论好书的标准:认知升级
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新的视角,最终带领读者认知升级。相比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内容含量是很高的,作者一定是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素材整理,如果用心的话,必然能在其上建立更高的视角和认知。因此用这个方式可以鉴别作者是否用心,是否值得读者花时间学习。
读书的方法
-
细水长流法:不管每天读多少,但是每天都要去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
两遍读书法:所有书读两遍,第一遍精读划线,第二遍整理一个思维导图
细水长流法
两遍读书法
关于读书笔记
更重要的是保存和查询检索。有很多笔记可能当时没有用,突然有一天它派上用场了,我却检索不到,就尴尬了,“书都白读了”。比如我读《即兴演讲》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实际的用途,只是想了解一下,一年之后我去参加阿里的演讲比赛,被要求将30分钟的演讲压缩成 8 分钟,这本书就突然有了作用,我找到了当时的笔记重新学习了一下,受益良多,最后也帮助我拿了大奖。
-
读书体验太差:读一点就要停下来几个笔记,断断续续的,体验很差,太影响读书兴致
-
无法确认该记哪些内容:只有站在整本书的角度才能确认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边角。读一个片段就记笔记的话根本无法确认重点,会导致记的东西很冗余
-
第一遍读书的时候就认真读书,有什么感想就用笔将其记在书边空白处(电子书的话则直接标注在旁边)
-
第二遍梳理主线的时候,画一个思维导图,将第一遍读书时的重要笔记也摘录到思维导图中
总结
-
先读厚:细水长流法搞清楚每一个细节
-
再读薄:两遍读书法,梳理清楚书中的核心观点和主线
2022 读书总结
好书推荐
沟通类
《关键对话》
《即兴演讲》
《沟通的艺术》
-
有效性:信息传达是否准确有力
-
适当性:是否符合沟通者的身份哦。比如晚辈和长辈对话要讲礼貌
思维类
《深度思维》
《系统之美》
《是我把你蠢哭了吗?》
时间管理
《搞定》一到三册
待办是有结构的,围绕目标,而不是平整的列表。我也将自己的待办按照作者的思路重新组织了下,比以前要好用多了。有机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分享。
技术类
《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
《复杂软件设计之道:领域驱动设计全面解析与实战》
依赖开发人员个人灵感而不是科学的方法梳理业务,这不能称为工程项目,只能称为艺术品。
《编程与类型系统》
一些踩坑
《卡片笔记写作法》
-
不断地打怪(阅读)
-
收集怪物掉落的碎片(闪念笔记)
-
将碎片存起来,记录什么怪物掉什么碎片,下次需要可以再去打(文献笔记)
-
将碎片裁剪缝合打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永久笔记)
-
在4中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制作装备武器,自用或者出售(输出)
《OKR工作法》
-
前半部分的故事又短又尬,一个创业公司原本很失败,用了 OKR 之后突然就成功了
-
后半部分拼凑痕迹明显,各种大佬写的推荐,互相之间也没有关系。我看一堆没有关系的文章为什么要读书,而不是去读公众号文章呢?
-
OKR 本质是个目标管理,但是看不出这本书对于目标管理有任何深刻的认知。学过 GTD 的就知道,OKR 本质就个中期目标管理,但是目标管理远远不止一个中期目标这么简单,理论极其不完善。实践方面还是推荐《搞定》1~3册
我怀疑推荐这本书的都没亲自读过,不过目前 OKR 概念虽然炒得火热,但是确实没什么好书,只能 “蜀中无大将,廖化冲先锋”。期待大佬们把自己的 OKR 实践写成一本好书。